站在青海省治沙試驗林場高大的固定沙丘上,驕陽下無盡的綠色熠熠發(fā)光,耳畔仿佛還傳來青海省治沙站人治沙的錚錚誓言。
敢為人先,書寫黃與綠的斷代史
提起青海的治沙史,沙珠玉當屬緣起之地。1958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沙珠玉鄉(xiāng)成立防風治沙林場,開展防沙治沙工作,后改制為青海省治沙試驗站,這里曾是我國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20世紀60年代,流沙侵襲全鄉(xiāng)僅有的1000多公頃耕地,農作物常常要播種兩三次才能成活,上卡力崗村的100多戶人家曾3次因流沙埋壓房屋而被迫搬遷。龍羊峽水庫是我國黃河上游最大的調節(jié)性水庫,沙珠玉一帶形成的沙帶,每年從塔拉灘吹入水庫的流沙嚴重威脅水庫安全。由于常年遭受風沙侵襲,農田被掩埋、道路被沙土覆蓋、灌溉用的農渠也被沙土堵塞破壞、群眾生活艱難,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脆弱,防風治沙工作迫在眉睫。
青海省治沙試驗站建站60多年來,始終發(fā)揚“艱苦創(chuàng)業(yè),搏擊風寒,戰(zhàn)沙斗沙”的治沙傳承,克服了高寒、高海拔、大風干旱等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荒漠化防治方面探索出采用機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結合,灌溉造林與無灌溉條件下扦插、直播造林相結合的荒漠化防治模式。先后從青海省內外引種喬灌木樹種60余種,從中篩選出適宜當地生長的10余個優(yōu)良樹種。在青海省治沙站的指導和參與下,全鄉(xiāng)共營造防風固沙林993.2公頃,農田防護林帶292條,總長165.9公里,使1333.3公頃的耕地免遭風沙危害,村莊和水渠也得到有效保護。同時,設置沙障333.3公頃,圍欄封沙育林(草)2273.3公頃,“四旁”植樹72萬株。建成了333公頃的治沙樣板示范區(qū),封沙育草約1333公頃,固沙造林營造農田防護林560公頃,形成了封沙育草區(qū)、固沙造林區(qū)、農田防護林網相結合的比較完整的防護體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效益。
工程固沙,昔日荒沙披綠裝
60多年來,青海省治沙站在當地群眾的支持下,相繼開展了機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結合的治理措施,利用柴草、秸稈、黏土、尼龍網、沙袋、卵石等材料在沙面上設置各種形式的阻沙網格。同時,在網格內種植各類沙生植物,這些固沙模式,在高寒干旱區(qū)的流動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取得良好的防沙治沙成效。2013年青海省治沙站在沙珠玉地區(qū)開展了流動沙丘水沖深栽造林技術試驗。試驗利用有壓水流在沙地沖開一個深度可控的洞穴,隨后進行插干造林,不僅造林速度快,而且方法簡單,造林成活率高,實施成本低,目前已在共和盆地沙區(qū)廣泛推廣。
經過長期治理,沙珠玉現已建成萬畝沙漠綠洲,試驗區(qū)森林資源逐年擴大,沙化面積逐步縮小,沙珠玉地區(qū)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氣象觀測數據顯示,沙珠玉地區(qū)大風天氣比以往明顯減少,每年6級以上大風天數減少10天左右,受農田林網的保護,當地農田受災面積減少40%。
通過荒漠化防治,沙珠玉地區(qū)生態(tài)、社會效益得到明顯改善。已經建立起的沙珠玉綠洲生態(tài)保護體系,在保護沙珠玉干旱土地、荒漠化危害、工農業(yè)生產、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社會和諧穩(wěn)定等方面持續(xù)發(fā)揮積極的生態(tài)社會效益。通過試驗示范和技術推廣,傳統(tǒng)的機械固沙和生物固沙技術得到進一步拓展,新型治理技術得到應用推廣?;哪乐喂ぷ鞯拈_展及其效益日益顯現,當地牧民群眾防沙治沙意識和生態(tài)保護意識得到大幅度提高,荒漠化防治活動參與程度高,當地群眾形成了長期穩(wěn)定的防沙治沙工作隊,為牧民群眾創(chuàng)造了在家門口勞動就業(yè)的機會,提高了農牧民群眾的家庭收入。
同時,以科研示范為依托,荒漠監(jiān)測顯成效。近年來,青海省治沙試驗站依托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積極與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青海林科所等科研院校開展合作、共建荒漠化防治研究教學實驗基地。目前,已開展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荒漠化治理技術研究與示范”“防沙治沙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和“青海高寒沙化草地退化植被恢復技術研究與試驗示范”等科研項目。近10年來,治沙站先后開展有關沙化治理研究項目10余項,在國內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10余篇,參與編寫出版專著3部。先后被評為“全省防沙治沙先進單位”“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
精神傳承,樹立沙珠玉治沙豐碑
荒漠綠洲的建立,凝聚著幾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涌現出許多感人的治沙事跡。這其中便有現任青海省治沙試驗站副站長趙雪彬家庭為代表的一家三代治沙。1958年,趙文軒為代表的第一代治沙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從祖國的大江南北來青海支援西部建設,開展沙地育苗和治沙造林技術試驗,開始了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經過第一代治沙人20多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沙珠玉阻沙生態(tài)屏障初步建立起來,沙子基本治住了,房前屋后綠起來了,農牧民生活逐步好起來了。1979年,第二代治沙人趙士學接過父親趙文軒的擔子,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治沙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精神,參加了沙珠玉農田林網建設和治沙試驗工作,一干就是30年,曾多次受到上級領導和農牧民群眾的好評。1997年,年輕的趙雪彬畢業(yè)后,子承父業(yè),也走上了爺爺和父親走過的路,成為第三代治沙人。以趙雪彬家庭為代表的幾代治沙人,扎根基層,堅守信念初心,將三代人的青春年華和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沙珠玉防沙治沙事業(yè)。
時光永不停歇,精神穿透歲月。昔日的黃沙土成為今日的綠色屏障,一代代治沙站兒女帶領干部群眾種下的每一棵樹苗也都深深扎根在人們心中,綠意蔥蘢的青海省治沙試驗林場就是樹立在沙珠玉人民心中的治沙豐碑。(魏登賢 楊德福 郭彧)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