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違花語|苦檻藍,在怒吼的海風中綻放
苦檻藍 ←苦檻藍屬←玄參科←唇形目
2月下旬,投了很多簡歷卻沒有等到面試通知的我,在苦悶之中前往湄洲島旅行。一大早,我就起床前往湄嶼潮音等待日出,天氣預報顯示今天晴。
湄嶼潮音位于湄洲島的東北角,據(jù)說是日出的最佳觀賞點之一。和昨天傍晚差不多,我頂著狂風騎行在湄洲島上,通過導航來到了目的地。
天蒙蒙亮,四周沒有人,也聽不到鳥鳴,我沿著巨石陣里的小路前往觀賞點,耳邊只有狂風咆哮。一直走到無法前行的棧道處,我不得不蹲在巨石下躲避狂風的威脅。
過了六點半,海上依舊籠罩著陰云,太陽沒有赴約。此時,我見到一只巨大的海鳥在風中飛舞,它是勇士。
十五分鐘后,我?guī)е趩实男那殡x開,準備前往下一個景點。然而,返回的路上,一種淡紫色的花給了我意外的驚喜。
剛開始我以為是一叢杜鵑,仔細一看,是不曾見過的植物。查詢后得知,它叫苦檻藍,生長在惡劣環(huán)境里的生命,與對面的海鳥一樣頑強不屈。
認識一位陌生人,先獲知他的名字,然后觀察外表,有可能的話再進一步了解他這個人。這就是為何,我總想盡可能知道身邊植物的名字,這是了解的開始。
雖然苦檻藍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原產(chǎn)植物,但它的名字卻來自日本植物學家川上瀧彌在1910年發(fā)表的《臺灣植物名錄》。當時,日本占領了臺灣,先后多次對島上的植物進行了采集和研究。
實際上,愛爾蘭植物學家Augustine Henry在1896年發(fā)表的《臺灣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就已經(jīng)記錄了這種植物。但是書中只記錄了學名Myoporium bontioides,且說這是一種開紫色花的海濱灌木。川上瀧彌沿用了該拉丁學名,收錄了漢語名“苦檻藍”。
除了我國東南沿海和臺灣外,苦檻藍還分布在日本和越南北部沿海地區(qū)。1846年,曾在日本研究植物的德國植物學家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和另一位德國植物學家Joseph Gerhard Zuccarini根據(jù)在日本采集的植物標本,正式發(fā)表了苦檻藍的學名Pentacoeliumbontioides。
1862年,美國植物學家Asa Gray根據(jù)在我國采集的標本發(fā)表了苦檻藍的學名為Myoporium chinensis。后來,人們研究認為,以上兩個標本實際上是同一種植物,因此學名修正為Myoporium bontioides (Siebold & Zucc.) A. Gray。
2002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第(70)卷中,苦檻藍的接受學名即是如此,屬名Myoporium的中文是“苦檻藍屬”,該屬植物在我國原產(chǎn)的僅苦檻藍一種,歸到苦檻藍科(Myoporaceae)中。此外,書中還收錄了該植物的另外兩個別名——苦藍盤、海菊花。
但是,到了2011年出版《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Flora of China第19卷,研究者采用俠義苦檻藍屬(Pentacoelium),接受學名恢復為P. bontioides,是我國唯一的苦檻藍科植物。此時,原來的Myoporium屬中文則被稱作“海茵芋屬”。
如今,最新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4版)中苦檻藍的接受學名仍是Pentacoelium bontioides Siebold & Zucc.,而根據(jù)國際普遍采用的分類系統(tǒng)合并苦檻藍科,將苦檻藍屬(俠義)歸到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
在日本,苦檻藍被稱作“ハマジンチョウ”,漢字寫作“浜沈丁”。“浜”是日本對漢字“濱”的簡寫,指該植物生長在海邊;而“沈丁”是指瑞香(Daphne odora),是因為這兩種植物看起來有些相似。川上瀧彌在書中將苦檻藍科誤寫成Myoporineae,中文名作“濱瑞香”很顯然從苦檻藍的日本名而來。
苦檻藍的花冠是漏斗狀鐘形,懸掛在葉腋處,好似淡紫色的小鈴鐺。尚未開放的花苞像一枚長形子彈,頂端漸尖。展開后的花冠5裂,裂片長度超過1厘米;從裂片向花冠筒方向有不少紫色斑點,斑點有的條狀,似乎是引導昆蟲采蜜,協(xié)助授粉。
就我所見的一些有5枚花瓣或裂片的花,雄蕊往往有5個或者多數(shù),而少有4個雄蕊的。但是,苦檻藍正好相反,通常有4個雄蕊,而少有5個??鄼懰{的子房上位,花柱在花瓣凋謝后宿存。子房不斷發(fā)育,花柱逐漸枯萎,有的斷裂,整個小果實看起來像鷹嘴豆。
查詢資料得知,湄洲島上的苦檻藍呈野生狀態(tài),當?shù)厝罕娏晳T把它的枝條扦插在墳墓周圍進行造林綠化。苦檻藍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是一種適應性和抗性較強的優(yōu)良海岸樹種, 可作為海岸前沿的綠化和固沙樹種。于是,2000年后湄洲島的相關單位便在園林綠化方面栽培和利用苦檻藍。
此外,苦檻藍還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如民間用來治療肺結核、頭疼、風濕病、性病、潰瘍和皰疹等,并用作強身健體藥物。近年來,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苦檻藍提取物在趨避害蟲方面 具有較高的生物活性,其有效活性成分主要是黃酮類和揮發(fā)油等物質。目前,苦檻藍已作為重要的植物源綠色農(nóng)藥被使用和推廣。
據(jù)《中國植物志》介紹,苦檻藍的花期是4-6月,而我在2月下旬便見到湄洲島的苦檻藍已經(jīng)普遍開花。《中國植物志》上說苦檻藍的花冠白色,而我所見為淡紫色。后來,我查閱到一篇題為《半紅樹植物苦檻藍的生態(tài)生物學特性研究》論文,其中說:“苦檻藍通?;ㄆ谠?-6月,果期在5-7月,廣西山口地區(qū)苦檻藍部分會在10-11月開花,具有雙花期現(xiàn)象,且部分植株有開白花的現(xiàn)象?!贝送猓毡举Y料介紹,苦檻藍在1-5月開花,花冠白色到淡紫色。
補充一點,《中國植物志》描述說:“內面從裂片下方至筒部散生短柔毛”,且我查詢到國外資料和圖片都顯示苦檻藍的花冠內側有短柔毛;然而,眼前的苦檻藍花冠內側并沒有發(fā)現(xiàn)柔毛。由于不是植物學專家,并不清楚其中的緣由。
站起身,獨立在東海之濱的巨石上,四下無人。我回頭再次看見那只——也許是另一只海鳥,想起了高爾基《海燕》開篇的那段文字:“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p>
身下這叢在怒吼的海風中綻放的苦檻藍,不也是和海燕一樣的生命嗎?雖然沒有欣賞到日出,卻與海鳥、苦檻藍這樣的“戰(zhàn)士”相識。
感謝與你們相遇,在這蒼茫的海天之間。
《中國植物志》
常綠灌木,高1-2米。莖直立,多分枝,小枝圓柱狀,直徑3-5毫米,具略突出的圓形葉痕,淡褐色。葉互生,無毛;葉片軟革質,稍多汁,狹橢圓形、橢圓形至倒披針狀橢圓形,長5-10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常具小尖頭,邊緣全緣,基部漸狹,中脈在上面微凹,于下面稍凸起,側脈每邊3-4條,不明顯;葉柄長1-2厘米。聚傘花序具2-4朵花,或為單花,腋生,無總梗;花梗長1-2厘米,先端增粗,無毛?;ㄝ?深裂,裂片卵狀橢圓形或三角狀卵形,長4-5毫米,先端急尖,質厚,微具腺點,無毛,宿存?;ü诼┒窢铉娦危苤睆郊s3厘米,略反曲,5裂,白色,有紫色斑點,外面無毛,內面從裂片下方至筒部散生短柔毛;筒長12-15毫米,口部直徑5-6毫米,基部上方直徑約3毫米;裂片長8毫米,卵形至寬長圓形,先端鈍圓。雄蕊著生于冠筒內面基部上方約1厘米處,無毛;花絲長15-18毫米;花藥寬卵形,長2毫米,開裂時基部極叉開,黃褐色。雌蕊無毛;子房卵球形,長約2毫米,具5-8個分隔室,先端漸尖;花柱長達25毫米,絲狀,柱頭小頭狀。核果卵球形,長1-1.5厘米,先端有小尖頭,熟時紫紅色,多汁,無毛,干后具5-8條縱棱,內含5-8個種子?;ㄆ?-6月,果期5-7月。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